皇族解散,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只要是皇帝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比如废立太子这事,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更是一国之根本,在封建社会,废立太子会被认为是动摇国本,但是,实际上皇帝要废立太子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皇族解散(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

刘邦无法废立太子的原因是特殊的,刘邦是开国之君,他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吕雉及背后的家族为刘邦打天下立了很多功劳,吕氏一族算是刘邦打天下的合伙人,不仅出人,出钱,还亲自率军作战。

吕氏一族包括:刘邦正妻吕雉、吕雉的两个大哥吕泽和吕释之以及他们的儿子、吕雉的妹夫樊哙等人,这些人手中有兵有权,而且还封了侯,这些人都站在了太子刘盈的背后支持太子,这是太子的死党,除了太子死党,支持太子刘盈的还有张良、周昌这些朝中的大臣。

刘邦无法废立太子

刘邦想要强硬更换太子,就必须得剪除太子背后的势力,刘邦总共在位时间也只有11年,而且还忙着东征西战剿灭叛乱,刘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处理更换太子的事,而且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刚刚建立的汉朝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和分裂的可能,所以尽管刘邦很想废立太子,但在现实面前,刘邦选择了接受现实,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刘邦是汉朝第一个想废立太子但没有成功的皇帝,而汉景帝则是第一个想废立太子并且成功的皇帝,汉景帝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最早是立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但是后来又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而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景帝这个废立太子的行为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强大和繁荣。

那么汉景帝刘启废立太子困难吗?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是在自己36岁时才册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在册立太子前,汉景帝的母亲甚至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让弟弟梁王刘武即皇帝位,但是,汉景帝采取了软处理方式,让大臣朝议这事,大臣自然反对立弟不立子,最终汉景帝以立自己长子为太子的行为拒绝了窦太后的要求。

刘荣被立为太子时已经19岁,三年后刘荣就被废除太子之位,刘荣之所以被废除太子之位是因为刘彻的母亲联合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一起诬陷太子刘荣与其母亲栗姬,最终让汉景帝对栗姬和刘荣产生了厌恶之情,终于在公元前150年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汉景帝想要废立太子,大臣们也是反对的,比如丞相周亚夫就坚决反对废立太子,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也反对,当时窦婴担任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也是坚决反对汉景帝,与刘邦时代不同的是,刘荣的太子之位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周亚夫和窦婴虽然反对,但是他们没有形成政治集团,只是单纯的反对。

汉景帝成功废立太子

汉景帝就开始疏远丞相周亚夫和太子太傅窦婴,刘邦时代的大臣因为都是一起创业成功的,一起打下的天下,彼此之间很随意,同时大臣权力很大,个个都是功臣,刘邦作为皇帝也没有那种威严,汉景帝时代就不同了,皇帝已经形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大臣虽然反对汉景帝废立太子的决定,但是无法阻止,汉景帝只要下一道诏书就解决了废立问题。

事实上,废立太子的难度与太子背后的政治势力有关,太子一旦被册封,就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的皇帝继承人,太子可以自己建立东宫,并有自己一整套办事机构和官吏,这些机构和官吏是隶属于太子的,如果太子被废立,这些官吏就会跟着被废除,相反,如果太子成为皇帝,这些官吏就是国家的重臣。

李世民与李建成

所以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东宫的所有官吏和机构一定会为太子争取的,而且是无所不用其极,皇帝能不能废立太子,就取决于支持太子的势力够不够强大,一般来说,太子和皇帝还是有利益冲突的,皇帝一般不太敢让太子有强大的东宫势力,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废除太子的难度都不是太大。

最明显的就是唐朝,唐朝的太子是高危职业,经常被废,要不然被杀,比如唐高祖李渊册立的太子是李建成,但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一个月李世民成为皇帝,而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因为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而起兵叛乱,兵败后太子李承乾被杀,太子也要靠起兵夺位就能看出太子的地位其实是不高的,是倍受皇帝打压的。

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废除了自己立的第一个太子李瑛,因为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诬陷李瑛,再加上唐玄宗大权在握,对自己的儿子又是防范很严,所以废除了李瑛的太子之位,只是下了一道诏书而已,并不困难。

唐玄宗李隆基

此外,还有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废除了自己的太子杨勇,杨勇是杨坚的嫡长子,因为杨勇好色、奢侈,再加上杨广的陷害,所以杨坚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虽然当时很多大臣都反对此事,但是杨坚大权在握,杨勇背后也没有形成比较大的政治势力,所以杨坚坚持要废除太子,也没有人能阻止。

所以,在皇帝掌控大权的情况下,同时太子背后政治势力没有形成,或者不够强大的情况下,皇帝废立太子都是比较容易的,但也有皇帝废立太子失败,反而被太子所杀的的例子,比如宋文帝刘义隆和太子刘劭就是如此。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刘义隆是南朝刘宋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开国皇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的长子是刘劭,六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大后刘劭因为和女巫人严道育实行巫蛊诅咒父亲刘义隆,被刘义隆得知此事,后来萌生废立太子之意,后来刘劭率领东宫卫队闯入皇宫杀死了父亲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为皇帝,但三个月后刘劭就被自己的弟弟刘骏所杀。

太子刘劭之所以能杀皇帝刘义隆,原因在于刘义隆对于儿子过分溺爱,同时太子东宫的卫队与皇帝羽林军的力量相当,同时刘义隆又对刘劭没有防范,这就是太子的力量过于强大,就会对皇帝产生威胁,所以只要太子背后的力量不强,皇帝废除太子都不困难,所以皇帝能不能成功废立太子,关键原因就在于太子背后的力量和皇帝掌握权力的程度,绝大多数皇帝废立太子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想做的事,一般都能成,包括废立太子。

1644年的世界都在发生什么?

1644年的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关系到日后300年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不仅在东亚大陆,也包括欧洲与世界各地。

1644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发生在西欧的英国。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顺带引起了时间跨度达40年之久的英国内战。这次战争不仅在最后致使绝对君主制的斯图亚特王朝倒台,也催生了《权力法案》和后来英格兰的崛起。

1644年只是这场注定要席卷全世界的风暴起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在这一年已经无可调和,并导致战争的爆发。英国内战中第一场决定性战役--马斯顿荒原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有众多参与三十年战争经验的将领和雇佣军帮助的国王军,最后还是输给了表面上实力更弱的议会军。克伦威尔和他的铁骑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

还是在这一年,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弥尔顿,也就是小说《失落园》的作者,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也算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注入了理论强心剂。

在欧洲大陆,漫长的三十年战争开始进入尾声。战争胜负的天秤,依然没有明显的偏向任何一方。但经过长时间的博弈和厮杀,新教联盟一边已经逐步获得优势。荷兰在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多年。瑞典人继续肆虐德意志地区。

在背后操控一切的法国人,则从前一年开始加入战争。经过长期准备与整顿的法军,尽管还显得有些稚嫩和实力不足,终究还是在罗克鲁瓦战争中击败了西班牙人。后者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以欧洲第一陆军自居。受到这个事件的影响,西班牙帝国治下残存的各有实力的封建领,继续已经开始的独立运动。其中包括伊比利亚半岛西部的葡萄牙和伊比利亚东部的加泰罗尼亚。西班牙帝国在一时间,进入了风雨飘摇阶段。而他们的海外利益也正在被荷兰东印度公司蚕食。

西班牙人不得不在北方、东方与西方,同时开战。实力较强的葡萄牙人抓住了更多机会,在这一年的蒙提霍之战中击败了西班牙人的干涉军。这为他们后来的独立打下的坚实基础,也让海外大量贸易基地与殖民地一起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帝国内脱离出去。

在东欧,传统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则在莫斯科公国的疯狂进攻狂潮过后,稳住了阵脚。他们开始加强向乌克兰方向的军事压力,并挫败了哥萨克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进攻。源自欧洲的新式武器,在没有改变多少军政制度的他们手中,依然发挥了不错的威力。这让更难获得支持的东方对手,无法招架。但莫斯科人在此后利用西欧军事技术,发起了新一轮攻势,也让波兰-立陶宛人的东方事业,彻底停滞。

至于东方的奥斯曼帝国,则因内部问题而进入了一个时间不长的紊乱期。他们暂时无力威胁中欧和西欧各地。一只要到十多年后,他们才开始下一轮对欧洲腹地的攻略。但到那时,进攻三十年战争锤炼的欧洲军队已经比过去更加难以对付了。

在遥远的东亚,1644年因明朝的灭亡而被永远的载入史册。由于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四股势力在数个月内就开始了逐鹿中原的好戏。关外的满洲清军,在获得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投诚后,赢得了一片石战役,并顺势占领了北京及周边地区。以吴三桂为先锋的前面叛军,还一路帮助清朝招降了大批部署在北方边境的明朝边军。这些军队在后来的西征与南下江南行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权臣多尔衮就在这一年正式走上了自己的权力巅峰。他的运筹帷幄为清朝问鼎中原,立下了大功。

年幼的顺治皇帝,也是在1644年年末亲政,开始了自己时间不长的统治区。他的对手不仅有退到陕西和宁夏一带的李自成势力,还有控制巴蜀的张献忠集团和在南京临时拼凑而成的南明弘光政权。但除了李自成有部分主动反击能力外,张献忠和南明都只有单纯的招架之功。这就让清军的胜利,没有太大悬念。唯一的问题是清军能以多快时间,获得多大的成果。后来的历史进程,大家想必也比较清楚了。

所以,1644年不仅是东亚大陆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关键性年份。大量的关键性事件,在这一年中,或是在这一年前后发生。这些大事件一起发酵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之后世界300年的发展历程。

古代史中有哪些比较荒唐的历史事件?

官员不顾事实,草菅人命,只是因为获得了皇帝欣赏竟然有了好名声;

雍正元年,海宁县名门望族陈氏家的仆人,到同在一城的贺茂芳家的店里买酒。在那里,发生了群殴。打架的原因,一说因为仆人过去欠人家的肉钱,不能及时还,人家屡屡索要,他们就是耍横不给,因此发生口角,后来就动了手。说仆人没有欠钱,更没有耍横,只因为这次买酒时双方出言不慎,火气很大,吵着吵着就动了拳脚。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是打了群架,闹得满城风雨。

店家的伤情如何,不得而知,但陈氏仆体人被打的情形,陈家的人做了这样的描述:店家一伙子人把三个体人打得很惨,其中ー人差点儿丧命,调治了两三个月才好。这群架打得引人注目,也打得令人担惊受怕。因为那仆人并非一般人家的奴才,若是一般人家的奴才,或许打不起来,而这是威震一方、朝野闻名的陈家的奴才。

海宁的陈氏一门,是东南一方了不起的人家,由明至清,做过宰相、尚书、侍郎、巡抚之类的高官者可以数出一大串。康熙帝、乾隆帝南巡的时候,还曾下榻陈家,其威望可见一斑,其辉煌可见一斑,其势力可见一斑。那么,陈家同朝廷和皇帝的感情之深、关系之好也可见一斑。

仆人打架的时候,是在陈世倌这一代。那时候,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但那历朝历代形成的威风犹在呀!不知道他的家人会不会时常眉飞色舞地对人讲:“老爷子当年…老爷子跟皇帝…”人家曾经为朝廷立过功,那是后人的骄傲,就有讲的资本。

陈世倌的父亲陈诜曾在朝廷里做过官,担任过工部和礼部的尚书,也在贵州、北京当过巡抚。且不说他的余威,陈世信本人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也在朝廷里做过官,还在不少的省任过主考官。他从京城里出来之前,已擢升内阁学士,也算是中央的高级官员了。人们打架的时候,他任山东巡抚,官位在那里,且与雍正皇帝的关系如漆如胶。

雍正皇帝用的毛笔让他联系制作,他精心安排,一次就做了数百只,弄的雍正皇帝都不好意思了。这个时候,仆人们打架了,包括他在内的各色人等,或善或恶,或儒雅或野蛮,或混淆是非,或秉公办事,也就纷纷崭露头脸了。这是大吏家有了事情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事情,所经常出现的情景:众多的官吏开始忙乎!

案子发生在海宁县,海宁属浙江,巡抚黄叔琳对这么有影响的案子不可能不插手。他是想为财大势大权大的陈家出气,捞捞脸面,还是想为陈世倌做出尽心尽力办事的样子,取悦于陈世信,再沿着这条热线往上,取得雍正皇帝的好感?抑或仅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必是不那么光彩,要硬着头皮办下去,只能于理于法而不顾了。

按说,打架这事儿,不管有没有背景,总归是年轻人血气方刚而动手,由地方官吏调解一下就是了。但是,这么简单的案子,在黄叔琳眼里却不简单,他要弄出点动静来,亲自过问,实行逼供,“不究陈仆之罪,反责店家。”

黄叔琳这个人极其野蛮,做事经常是肆无忌惮。有一年,他那位任御史的弟弟到台湾巡礼,路过杭州。弟弟的人们到街上办事,耀武扬威,仗势欺人,跟商人发生了摩擦。此时,若是有教养的人,会把弟弟及仆人教训一番,平息事端就行了。黄叔琳可没有这么做,他把自己的权力看得很重,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认为别人不给他弟弟面子,就是不给自己面子,有意挑战他的威严。因此,他要抖一抖巡抚的威风,就只听弟弟及仆人一面之词,为他们撑腰,无端地治罪商人。

因为他做事没有节制,属吏们也看他的脸色行事,竟然把无辜的商人治于死罪,结果引起公愤,商人们纷纷罢市。这一次,他故技重演,把店家贺茂方捉拿狱,严刑拷打。无疑是狱卒在黄叔琳的指使下残忍地折磨那贺茂方,很快就将其“杖毙”,也就是乱棍活活打死。事后,不知道黄叔琳是否到陈氏家人那里邀功请赏了,也不知道老百姓是如何诅咒他的恶行,但却知道有人看不下去了,向雍正皇帝告他的状了。

这是难能可贵的表现,因为在很多时候,面对权贵的恶行,人们多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害怕权贵的欺凌。尤其是下属,更不敢得罪上司,有的不仅不去得罪,还助纣为虐呢!此时的告御状者需要正义感,更需要胆量。他们明白陈家的势力,也明白黄叔琳的势力,虎口拔牙,精神实在可嘉。

边打死了人,一边有人告状,陈世倌以怎样的姿态出场呢?他心里志忑,行动犹豫,几次上疏雍正皇帝,先拿父亲给家里添彩挡箭,说自己的父亲很讲规矩,“严束家人,不令稍有滋事。臣兄弟等谨守庭训,不敢陨越(违背)。”接着,又拿母亲来求情,说母亲已届八旬,一生小心从事,听说仆人打了架,“惊惧无措,未免萦心,精神不无恍愡。”为了教训家人,惩治仆人,母亲把三个仆人都开除了。

铺垫了一番之后,自然也谈到了自己,说人们打架的时候,自己远在外地,不知道内情。现在知道了,就差人把该料理的事料理好。他甚至还做出了极高的姿态:让皇帝因此恩准他卸任,别当官了!瞧瞧,多耐人寻味!

在这个节骨眼上,雍正皇帝对陈世倌的深情厚谊就看出来了。他并没有责怪陈世倌,更没有让他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以此给“杖毙”的贺茂芳有个什么交代,而是柔情蜜意地抚慰陈世倌那颗不知是真痛还是假痛的心,甚至还派人千里迢迢地给陈世倌送去哈密瓜。

雍正皇帝这么做,他人想都不敢想,把个陈世倌感激得如痴如狂,涕零飞溅。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雍正皇帝竟然在陈世倌要求卸任的奏折后批道:“此奏大错了。况事尚未明,即便是此案,不要说家里的仆人,就是亲生儿子也难保他必遵约束。为这事精神恍偬就大不该了。何况那黄叔琳,总办不成什么好事,我是知道的,与你没什么关系。”后来,又开导陈世倌说,这案子是你家人的事别太往心里去了。黄叔琳总负圣恩,不是人!看来那黄叔琳马屁没有拍好,倒是有官运性命之忧了。

人命关天的事儿,皇帝如是说,别人还敢怎么样?那贺茂方死了也就死了,黄叔琳挨骂也就挨骂了,陈世倌的官该怎么做也就怎么做下去了。不光一路把官做下去了,还落了个奖善惩恶,体民情,崇节俭,有政绩的好名声。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