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之戒,有哪些你单曲循环好久还听不厌的好歌?

周深

《大鱼》《达拉崩吧》

周深和李克勤

《追》《天下有情人》《野狼disco》

毛不易的歌

《消愁》

《牧马城市》

《不染》

《无问》

吴青峰

《起风了》

《蜂鸟》

《巴别塔庆典》

薛之谦

《刚刚好》

《你还要我怎样》

《演员》

《像风一样》

苏打绿

《我好想你》

《燕窝》

《无与伦比的美丽》

五月天

《突然好想你》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星空》

《盛夏光年》

《笑忘歌》

任嘉伦

《荣耀》

《心墙》

异乡人之戒(有哪些你单曲循环好久还听不厌的好歌)

然后回到老家三线城市是一种什么体验?

首先,会有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然后,又会有再也回不去老家的感慨;

最后,会有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在深圳留下来的决心。

说说我的经历吧。

2012年回家过年时,是已经在深圳待了四年。

那时候,父亲终于安定下来了。在市里有了一套60平米的两室一厅的房子。

当我踏入平顶山(当然河南省平顶山可能还没有资格列入三线城市)市火车站的土地上时,一种熟悉的感觉铺面而来。那些年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穿越漫长而又厚重的光阴,直抵心间。

那些年,是这趟火车,载着我从小镇的将明未明的时分出发,于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刻抵达。

这里的一切,曾经都是我向往过的地方,也曾是年少时奔波过的地方。

那时候,出了火车站西广场,沿着广场前的神马大道(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当时应该叫平煤大道)走个百十来米,左拐,进入到火车站综合市场,在那里吃上一碗香喷喷的鸡汤米线。或者来一碗浓香溜滑的酸面条,配上一个两面金黄夹着卤菜的火烧,便是一次莫大的享受。

然后折回神马大道,进入到和矿工路交叉的地方。矿工路走到尽头进入西市场,我曾在那边的高中上了一年学。神马大道的对面就是开源路,开源路上,建有学生时代最爱逛的新华书店,和万家购物大厦。

——这些景象,分明还是旧时的样子。但你看到,那些沿街的建筑,前后左右都有了陌生的楼房。左邻右舍,都是你不曾听过的招牌。

那一刻,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漾上心头。

及至出租车抵达小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小区。

一切都是如此陌生。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建筑。然后看到在门口等着接我回家的父亲,才又有一丝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跨入家门,崭新漂亮而陌生的房间,却偏偏铺着我上学时用过的床单,摆着我在南阳工作时用过的枕头。甚至,还有我离开南阳留在家里的旧衣服。

一种熟悉又夹杂着陌生的感觉,交替出现在心里。是一种很难表述出来的情绪。

一方面,为这份陌生感到伤感,另一方面,却又因父亲特意弄些我熟悉的旧物以让我找到回家的感觉,而心生感动。

连同这座城市一样,记忆中熟悉的东西,仍然存在。但更多从未见过的东西,挤入视线。让人心思恍惚,目不暇接。

而后,自然是和老家多年未见的老友见面叙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插不上嘴,续不上话了。

因为那时候,她们所聊的话题,便是哪家的面膜好用,哪家的衣服漂亮,哪家的美甲很流行……

她们衣着光鲜,神采飞扬,指点江山。

而我,不懂护肤,不会搭配,不懂流行,穿着打扮,更像一个乡下进城的村妇。

我想跟她们聊聊职业规划,她们跟我说着明天的工作计划。

我想跟她们聊聊阿里巴巴,她们跟我说哪家淘宝折扣最大……

于是,后来我干脆闭上嘴巴,安安静静做一个称职的聆听着,听着她们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的评判议论。

那些年一起上学、玩耍、无话不谈的时光,越发清晰地显现在脑海中,却又格外遥远地消逝在时间外。

我于是意识到,这个城市,我从未真正回归。

而那些陪着我度过漫长童年时光的小城小镇,早已随着企业破产,而消亡。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穷途末路消逝不见的归宿。

但内心的声音,周边交流的隔膜,无一不再提醒着我,这个地方,我是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年下里,自然是少不了亲朋好友的串门。

那时候父亲乔迁新居,登门拜年祝福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小区属于棚户区,所以很多之前父亲的同事、朋友,也都来家里拜年。

见到我在家,三句话不离:做的什么工作,拿多少工资,买了房子吗?

听说我做的也不过是给人打工的工作,那点儿听说我在深圳的羡慕,就变成了鄙夷。

听说我拿着万把块钱的工资,那份鄙夷又变成了羡慕。

在听说我尚未买房,那份羡慕又回到了不屑。

三句话,满满都是戏。你说精不精彩,感不感动?

末了吃完茶,擦干嘴,拍拍屁股告辞。大门还没关上呢,一句神总结响亮亮地漂进来:大城市工作又怎样,还不是一个看人脸色吃饭的活儿?房都买不起,还好意思说自己在深圳上班?

那一刻,深刻懂得了什么叫虚伪,什么叫见不得人好,什么叫踩地捧高。

内心那份无论如何都要在深圳留下来的念头,就更加坚定了。

在深圳生活得越久,这三种体验就越深刻。

然后你终于会明白,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终将离你远去。

而这个叫做深圳的异乡,早已成为你的故乡。

既然没有了曾经的故乡,那就让现在的地方变成故乡。

因此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流下来的念想。

有了这份念想,老家会更陌生,你更不愿回去,接着你更想留下来。

——就是这种体验。

End

聊深圳城事,讲深圳故事,说深圳杂事。异乡人在深圳,陪你看世间。

在精神病院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看过一本关于精神病院的书叫《橡皮》,里面的情节十分精彩,每一个患者的形象都塑造得丰富多彩。

我把简介发上来凑一下字数吧

先锋文学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的概念,由一群自我意识强烈的作家,以“不断创新”为原则,打破规范和传统,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题材大多也是被忽略的、遭禁忌的。著名诗人杨黎近日推出新著《橡皮:中国先锋文学》,他称,对以往写作有一点点偏离的写作就是先锋文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韩东等青年作家和诗人纷纷亮相,他们以独特的写作方式,拉开了中国先锋文学的序幕。他们突破了传统小说和诗歌的表现手法,为中国文学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进入90年代,在小说上,苏童、余华等一大批先锋作家发表了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再是语言实验,而是转向故事本身,先锋的因素越来越弱。基于这种现象,评论家们认为,先锋文学已经终结。然而事实上,先锋文学仍在持续悄然地发展着。

新世纪之后,市场化越来越严重,纯文学走到了时代的边缘,先锋文学更加沉寂。但先锋文学作为反叛与开拓的写作实践,并没有一刻的停息。杨黎、于坚、吉木狼格、小安、乌青、张羞、张万新等作家都在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并传承先锋文学。

回顾30年来的历程,一直研究先锋文学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治纲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

杨黎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凝结了13个先锋小说家、43个先锋诗人、11个先锋评论家,共278篇各种题材的先锋作品,堪称是中国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橡皮:中国先锋文学》带我们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无数次的怀疑、忽略甚至被否定之后,先锋作家们依然顽强地坚守文学作为自我内心真实表达的需要,冲破一个又一个被视为艺术铁律的传统规范,在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最需要的,正是作家必须拥有这种卓尔不群的先锋精神。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