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踹印度兵立了二等功,历史以来传武究竟杀了哪些人?

在火药武器发明之前,数千年间的战争与权力斗争、民间械斗中,死于弓弩、刀斧、枪矛、剑戟之下的亡魂,足以十亿万计,而弓弩刀矛等冷兵器的运用技法,就是古代传统武艺;打个比方,古代刽子手刑场斩首,要求一刀下去,人头落地、刀不卡骨,这也是古代武艺一种;如此,谁又能算得清楚传武究竟杀了多少人?

飞踹印度兵立了二等功(历史以来传武究竟杀了哪些人)

真正的传统武艺,不是民间江湖杂耍,乃是历代官府军中用武之技,当然是杀人技。

非得要问杀了哪些人或多少人,那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白骨如山鸟惊飞!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所谓传武练习者所练习的、并动辄宣称自己所练的为“杀人技”者,那些传武,实际却已经成为了“传舞”,更像舞蹈而而决不是传统武艺了,也再不是杀人技了。

这就让笔者不禁又一放想起之前曾遇见过的“某大师”,彼宣称自己所习之【某某十三刀】刀法,曰:

“此乃祖上所传杀人技,刀刀可杀人也。”

嗯,若要讲杀人,只要是把刀,有哪一刀不能杀人,提上一把菜刀或杀猪刀一劈一捅,一样了事,又何用他这祖传十三招刀法?

那么,古代传统武艺应该是怎么来的?

武艺是实践中来的!

而决不是某个门派宗师在深山老林中冥想、灵感一动、然后创造出来的。

首先,传武决不是一趟有十三招、或者三十六招、七十二式等等的拳法,或者刀法枪术等套路。

这些东西,决不能代表传武,或能用来江湖卖艺,开馆授徒,可以作为谋生手段。

但在冷兵器时代沙场争锋中,也派不上什么用场。想凭一套拳术或刀枪之法去战场摧锋破阵,建功立业,门都没有!

一切技能皆来自于反复实践之中!

传武就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狞猎、相互厮打,再进化到部落形成,再出现阶级、国家、军队之后。

人类在肢体争斗实践中,把那些有效击打与持械刺击动作固定下来,形成了技能。当军队出现,这些技能就成了训练标准。

于是,系统化的冷兵器武艺就出现了!

那么,真正的中国古代传统武艺又应该是怎么样的?

从历史上看,大概可分为(1)战阵、(2)射术、(3)刺击、(4)徒手格斗四种。

由此,再简单论一论这四种武艺。

一:战阵之术。

何为战阵?就是一二百人、或者三五十人,按弓弩、枪矛、刀盾、锤斧等不同武器配备、分别组成队形的结阵战斗之法,在古代,又称为百人敌。

有人质疑,你这说的,不就是兵法嘛?

答:这就是武艺,而不是兵法。

兵法讲的是战争时机与战略。

战争何时开打,战斗在何地打,出动多少兵力打?这些是兵法。

而具体的战斗实施还是要靠一支又一支的百人队冲锋陷阵,打赢了战斗,才能有战争胜利。

百人队与十人队的战斗组织与指挥,就是武艺,这相当于是兵法的利爪尖牙。

当兵法决定打哪儿之后,

具体的战斗,归根结底还是得由军中百夫长以及队率、十夫长们,带领麾下士卒去进行攻防战斗。

而战斗不是凭勇武斗殴,也决不可能像少说中的荒唐描述一样,由大将单挑决两军胜负。

不论一百人或三五十人,凡战斗皆是要结阵的,而百人结阵战斗之法,就是武艺之首。

武艺与兵法的关系。

古代,普通士子读书识字时,可以读到孙、吴兵法等兵家理论,可以读“万人敌之法”,他也可以练习射术、刺击等技艺。

但是,涉及到如何具体组织指挥一百人战斗,一百人应分成几队,弓弩刀矛等兵器应控什么比例配备,编伍后如何行军驻守、宿营等等,这些东西,普通人真接触不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古代将门秘技。

(1)汉唐崇武,文武大臣多有百人敌之能。

汉唐时期将帅,皆由百人敌而成万人敌,所以汉唐时,多有名臣大将能以二三万人远征,就能纵横万里、扬威绝域。

(2)宋朝之后,有资格统率大军的文臣们,虽然大多熟读兵法,但却一致的蔑视武艺。

只知“万人敌”,而无百人敌之能。所以宋明二朝,多有名臣虽韬略谙熟,却常率十数万之众,亦难以在家门口克敌制胜。

因为他们一旦在战局危急时,需要大将亲自身先陷阵之际,由于自己缺武艺,也不懂具体的战斗组织实施,一旦身临一线,见了刀箭如雨、血肉横飞的场面,不由自主的就腿软了。

腿一软,心一惊,平时熟读的兵法也忘了。统帅丧了胆,麾下纵有百战强兵也必定溃败。

二:射术,

射术分为步射与骑射,

十八般兵器的武艺之法,以弓弩射术为先。

古代战争与现代其实一样,战斗中凡能用射击干掉敌人的,决不会去选择拼刺刀。

莫要以为古人打仗,就是两军一见面就提着大刀长矛冲锋对决。

实则,远程射击永远在白刃刺杀之前。

战史上,类此战例多得很。一般某部如果面对兵力优势之敌,若弓弦断绝、箭矢用尽,当被迫进入白刃格斗之中后,那么离军覆身亡也就近了。

弓弩箭矢充足,运用得法。那么数千人也能破敌十万众。

南宋·宋金富平会战。

宋军大败,宋将吴阶收拢三千溃卒扼守和尚原。

吴阶将溃卒重新编伍成军,配齐强弓硬弩,教以士卒轮番迭射之法。

然后,金军又来犯。

宋军以暴风骤雨的的箭矢,射的完颜宗弼的十万金兵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金军死伤惨重,完颜宗弼也身中流矢,仅以身免。

如果军中弓弩弦断,箭矢用尽,那么就算官兵人人武艺精熟,也会斗志丧失,军心涣散。

如汉代李陵、三囯庞德,西晋周处等,都是以勇武著称的骁将,麾下之军全是精兵。但无不是因为营中矢尽、弦断,失去了弓弩而在战斗中败亡。

由此可见,射术有多重要!

参考古代考武举的科目,历代皆是射术为第一,然后是力量与策论。从来没有哪朝的武举科目里有要考刀法、枪法、或者拳法的!

三:刺击,

刺击就是枪矛刀剑锤斧戟盾的白刃格斗之技。

冷兵器白刃战斗,全凭弓弩开路,然后重甲长矛,摧锋破阵、斩将夺旗。而绝不是靠什么精妙枪法、刀法招式去取胜的,绝不是!

古代白刃战,全凭铠甲坚厚,力气大、枪矛长、刀锋利。精妙招式在刀枪如林的战场上,几无用处。

还有,若无坚甲重铠护身,任他十分本事,也会在惊慌下只余了二三分。

那么枪矛刀剑如何练习?

也决不是像现代套路一般,有什么秘传枪术。

却是相似于现代格斗,先掌握刺击动作,发力正确,然后一枪一刀的反复击刺,每天五百刺、一千击,单一动作重复五十万遍,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

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世上从无什么神功与精妙绝技,而所谓功夫失传,只是武侠小说中的以讹传讹。

戚继光在军中教练刀棍之法,曰:除一打一戳之外,余者皆为花法。

参考《纪效新书》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

书中所述枪术考校之法。

先试单枪刺法、步法、身法进退、二枪对刺及格。

再于二十步外,立一高五尺,横阔八寸的木靶。靶上分别按眼、喉、心、腰、足为标识分设五个孔。

孔大一寸许,孔內又置放一小木球。人持长枪,立于二十步外。

但得擂鼓声急响,立即擎枪作势,疾步飞身冲向木靶,并抬手急刺靶上五孔。

以枪尖能中刺穿孔內一二木球者,并戳得球钉在枪尖上者为熟。

枪尖能钉住球,说明刺击准确且有力量。若能五刺皆中孔内,并将木球俱戳于枪尖上的,技艺为上等精熟。

这就是古代武艺中的真正枪术,军中通用,从无什么秘不外传之说。

但是能练到飞奔二十步,急戳五枪皆中圆孔内木球的,很少。

并非是练不出,而是大多数人不肯下功夫去反复练。

世人很多可以花十年二十年,精益求精的去研练一套演练时如行云流水般的刀枪拳法套路,只为博人眼球,得一片赞叹声。

却少有人能连续三五年以上,每天坚持刺击五百枪、一千枪的。

所以,真功夫一直都在,从未失传。

而失传的那些所谓神功绝技,从不是真功夫。

四:角祗、摔角,

这就是徒手格斗之技。春秋时,就有军中士卒以摔角为戏的记载。

于军中武艺言,徒手格斗,跤术重于拳术。因为大战中敌我双方士卒皆着重铠厚甲,最轻亦十数斤,重则数十斤,拳脚难伤。又是千百人对战,人挤人,人一旦给撂倒在地,再难起得来,踩死了也正常。

拳术于大战毫无用处,但是能舒筋壮骨活动手足,这是武艺中的末技了。

而当文武分道,军功沦为贱役之后,武人再不能凭军功入仕。武艺就从建功立业之技艺,慢慢沦落成了习武人以此谋生的手段。

武人不能凭军功入仕,那么大多数人年长之后,便沦落江湖。

这时候,本来简单直接而高效的刀枪一戳一打,就演变出了百十种杂技般的花法。

因为要凭此开场收徒谋生,总得把动作弄好看些,神秘化一些,才能吸引人前来拜师交钱学艺。

否则他死心眼的每天让人一个动作,扎一千枪,打一千拳,没有了噱头,谁又会来花重金受这个累?

明代中后期,倭寇为患东南,朝廷官军屡战屡败,常常一溃百里。甚至经常有倭贼数百惧匪一个结阵冲击,就能击垮几千、甚至上万官军的战例发生。

戚继光赴东南为将,目暏军营中花刀花枪之法泛滥,战斗力低下的状况,也不由得感叹并斥责曰:

“列阵对战,敌丛枪戳来,我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涌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等等..。”

此语见于《纪效新书》

这也是历史上在宋朝之前,史书从无有什么武艺宗师、与枪术刀术门派记载,但中原王朝军队,却从来不惧怕与匈奴突厥契丹等游牧军队野战。

输的只是骑兵机动性,结阵野战白刃格斗,一直是中国之长。

而宋朝之后,尤其到了明代中后期,武林宗师遍地,各种各样如杨家枪、沙家枪等等枪术刀法蓬勃发展,遍地开花。

但奇怪的是,曾经二三千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军队士卒的强项,白刃格斗能力却严重退化了。

大唐时,苏定方率二万唐军步骑,能八千里远征,硬碰硬击溃西突厥十万骑,一役灭了西突厥。

宋末、明末,因野战能力退化而丧失了野战勇气的数十万大军,常常让几万蒙古\女真兵打得龟缩在深沟坚城之内不敢露头。

所谓“蒙古骑兵无敌”、“女真满万不可敌”等等之论,实际也是很滑稽的。莫非匈奴与突厥就不强?

其实,并不是对手有多强,而是我们把自己折腾的变弱了,这才是真正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什么种类的军人都必须退伍吗?

这两天有个新闻,原西部战区司令员赵宗岐、原战略支援部队政委郑卫平和原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宁等三名上将履新全国人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退出了现役而转入地方工作。也说明作为我军目前的最高一级军衔,上将军官年满65岁也必须退役,所以尽管问题中“退伍”的用词不太准确,然就想表达的意思而言,其实是正确的,那就是无论那个军兵种的官兵,最终都会退出现役离开部队。

(原西部战区司令员)

查了一下,这三位上将均出生于1955年,到2021年确实年满65岁了,符合军队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第十三条之规定,我军作战部队司政后等军官的任职的最高年龄是:

担任正排级职务的,30岁;

担任正连级职务的,35岁;

担任正营级职务的,40岁;

担任正团级职务的,45岁;

担任正师级职务的,50岁;

担任正军级职务的,55岁;

担任大军区级职务的,副职63岁,正职65岁。

在舰艇上服役的正营和正团职,任职的最高年龄分别为45岁和50岁。

(中将时期)

这条规定的核心思想,是指在和平时期和通常情况下(注意这两个前提条件),军队中每一级别的职务都有服役年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仍然没有得到晋升的,那就得退役,而65岁则为服役年龄的天花板。这也是目前各国军队的通用办法,至多在年龄限制上有细微的区别,具体到我军,军官的退役又可以分为转业(转入地方工作)和退休(在军队体制内退休)两种选择方式,其实“退休”是前些年新设的方式,早年是没有的。

因为对军官和士官而言,军人也是一种职业,任何职业都会因为年龄问题而有“退休”的结局,只不过在军队中称为“退役”,所以这个问题最准确的诠释是:无论什么军兵种的军人,最后都必须退役。而退役跟现役最根本的区别,是军人将失去“军籍”,它是一种身份和一种档案,换而言之,只有军人才拥有军籍,而一旦退出现役后军籍将被注销(户口转回地方)。

我军现役军人分为军官、士官、士兵等三大类,其中士兵是按法律规定进行服役的“义务兵”,规定的服役年限为二年,服役期满即可以退役或者称为“退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服兵役的期限也基本是两年。如果士兵在服役期间晋升为“士官”,则可以延长服役年限,也就是早年所说的“义务兵转志愿兵”,随着军队正规化的发展,志愿兵一词已经被完善的士官体系所取代。

各国军队的“士官”级别设置是不同的,我军士官军衔分为:高级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中级士官:四级军士长、上士。初级士官:中士、下士。而按我军规定,士官的服现役最高年限为:初级士官6年,中级士官8年,高级士官14年以上,所以要注意,士官在达到某一级别的年龄天花板没有得到晋升时,也得退出现役。

(一级军士长号称“兵王”)

至于军官,前面所引用的是作战部队的年龄规定,同时也有对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相关要求。在我军各总部机关、大军区级机关中,营职以下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按照作战部队的标准执行;总部机关的团职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为45岁,少数因工作需要的,可以延长五岁;大军区级机关的团职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为四十五岁,少数因工作需要的,可以延长三岁。

总部和大军区机关师职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为55岁;副军职和正军职军官,任职的最高年龄分别为58岁和60岁。而专业技术军官平时任职的最高年龄规定为: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上限为40岁;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上限为48岁;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上限为60岁。其中的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少数因工作需要的,任职的最高年龄经过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年龄最多不得超过五岁。

所以现役军官在达到年龄上限后,要么是转人地方工作,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安置和安排工作,要么是达到60周岁或符合规定的可以选择“退休”,也就是退出现役、停止公职而在军队系统内颐养天年,并由国家提供终生工资等保障。

现役士官达到年龄上限后也需要退役,不过符合以下任何一条规定的也可以选择“退休”:服役年龄已满55周岁的、服役期满30年的、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这也是国家对“职业士兵”(有别于义务兵)的特殊待遇,毕竟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军队工作和奋斗了大半辈子,跟干满两年就退伍的义务兵是不同的。

设置服役年龄上限,是各国军队保持军官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促进军官队伍的新陈代谢的必要措施,但是注意前文特别提到和平时期和通常情况,那是因为在战时、特殊情况下都是有特例的。比如二战时期的美国五星上将、老蒋的陆海空军特级上将、德国的陆军元帅等顶级军衔获授者,按规定是可以永远不需要退出现役的,可以始终穿军装挂军衔,也不受年龄限制。

再比如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时,对军官最高服役年龄的限制只设置到“中将为65岁”,而上将以上军衔的服役年龄上限“按具体情况决定”,换言之,开国上将、大将和元帅的服役年龄上限,是由军委视情况决定的,没有规定明确的标准。

轰6属于哪个机行?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 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轰-6轰炸机图片欣赏(20张)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轰-6三面图 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如图-95、图-142)的补充。我国引进并仿制了图-16,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引进仿制 1957年,聂荣臻代表我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据称当时苏联专家曾表示这种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军用作战任务的需要,尤其是战场生存能力太低,但是当时苏联也没有特别好的替代机种。1958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前试制图-16轰炸机问题打电话给苏联部轰-六H型轰炸机 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随即派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赴苏联进行具体谈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苏联谈判进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飞机和导航设备时,我方提出图-16飞机性能落后,希望苏联能提供更新型轰炸机和空空导弹,最终因中苏交恶而没有下文。 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由于选择建设工厂的厂址有重大地质问题,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经济损失。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陆颂善组织技术力量,补齐了苏联未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航空工业的空白。 1959年,聂荣臻与空军和三机部谈话,提到图-16很落后,不能作为作战飞机使用,目前的试制可以当作练兵,将来空军不用,还可以交给民航使用。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由于我国之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结构特点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发动机 。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弹射时一领(领航员)向下、二领向下、尾舱射击手向下、尾舱无线电通信员向下、副驾驶向上、机长向上。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可靠性极其低下,救生几率几乎为零,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因此通常机组会全力将发生事故的飞机飞回机场,或尝试迫降。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又如,轰-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强度钢制成,是一项结构复杂、协调关系多、成形难度大的关键零件,追踪采用热成形工艺方法解决。 发动机舱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相当于涡喷6的3倍,全重3.1吨,最大直径1.4米。为生产这种庞然大物,必须匹配几百台精密、专用、大型设备和大型试装载导弹 车台。它的涡轮盘毛坯要万吨水压机锻制,每台发动机,其原材料需高温合金15吨,有色金属9.5吨以上。当时世界上仅美英苏才有能力生产这种大推力发动机。 仿制РД―3М发动机的中国型号命名为涡喷-8,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研制。涡喷-8的原材料、锻铸件毛坯、成品附件共1193项,在1960年时一半需要进口,即使发动机制造出来,批生产的命运依然操纵在外国手中。从1960年开始,西安厂同航空材料所、上海交大等单位协作试验,历时6年,终于将决大部分进口原材料和附件实现了国产化。1961年,涡喷-8试车成功。接下来又是相同的延寿工程。涡喷-8刚研制出来,第一次翻修寿命仅300小时。西安厂集中科研试验力量攻关,7年之后,延长到500小时。1979年大600小时。1983年,即出车成功22年之后,终于使大推力的涡喷-8延长到800小时,一台顶3台用了。从这个漫长的认识客观规律的征程中,中国设计、工艺、生产人员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批高水平发动机专家培养出来了。 技术上,该发动机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轰-6的炸弹舱 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涡喷-8初期有可靠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机上燃油系统 机上燃油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启动燃油系统。主系统又分左右两分系统,分别向两个发动机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气体,可抑制燃油爆炸,并设有紧急空中放油装置。机上设有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负责起落架收放、前轮转向,以及起落架舱、弹舱门的开启关闭。通信系统包括通信电台、短波指挥台、超短波指挥台、机内通话器和应急救生电台。机上还安装了空调及除冰系统。 前后气密舱的空调用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和加温。轰-6一直存在座舱温度过高的问题,夏季在地面停放时,座舱气温一般达50度以上,极端情况曾经达到70度。这种高温条件不仅加大了机组成员的负担,而且对大量精密的电子设备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最终只能采用地面空调车的方式进行“治标”处理。 为防止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结冰,利用由发动机引出的热空气进行加温。垂尾和平尾前缘及飞行员、领航员前面的玻璃,采用电阻丝加热装置进行加温。电源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电池及变流器组成。 武器系统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1960年代,华北光学仪器厂研制出“六型”航空光学射击瞄准具,为机上自卫性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统,与轰-5、轰-6、水轰-5等飞机配套,能对航炮进行遥控和自动跟踪目标。1967年,华北光学仪器厂完成“I型”航空光学轰炸瞄准具的研制。该瞄准具与国产“轰六”机配套,可供轰炸机从任何方向对固定目标或活动目标进行水平飞行轰炸瞄准;还可与轰炸雷达交连,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使用。同年,该厂研制出“Ⅲ型”航空光学瞄准具,为第二代导航、轰炸系统配套的产品,具有适合低、中、高空的瞄准和轰炸兼顾的性能,解决了“Ⅰ型”瞄准具1000米以下不能轰炸的缺点。该瞄准具能与导航轰炸数字计算机交连,飞机在轰炸航路上做机动飞行,可避开敌人的防御火力;并能在高度200~l400米范围内和雷达轰炸瞄准具交连,实施夜间轰炸。其重大改进主要是把“Ⅰ型”的8大件改为只有头部、电子盒、高度组、交轰-6甲机群 流机4大件,并用研制的功率大、体积小的步进机代替摩擦盘机构,提高了瞄准具的协调精度,减轻了重量。为在低空时能提前发现目标,产品中新增设了概略瞄准机构和快速导视机构。同时,对高度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产品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或在夜间能与雷达轰炸瞄准具交连,实施“交连”轰炸。“Ⅲ型”瞄准具采用“追赶法”瞄准,其操作简单,精度高,瞄准时间短。 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机上PX-1型炮塔(PX估计为“炮塔系统”的缩写,又分上、下、尾部三种不同结构的炮塔,尾炮塔名称为WPT-1)使用无消焰器的23-2机炮;机头前向机炮为23-2H机炮,带长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厂研制,1973年未定型即开始装备使用,后于1984年针对各种问题经过改进后正式定型,至今约生产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1984年,原计划以PX-1为基础为轰-5研制的PX-2型炮塔,因轰-5早已停止生产,而轰-6的PX-1炮塔又与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制计划。 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 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之后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陆续装备轰-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弹是在苏联фAB-M54系列爆破炸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适于轰-6弹舱内挂,中高空投掷。另外强-5、歼-6、歼-7、歼-8等也可挂装使用。该系列炸弹有相同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只是外型尺寸、装药等略有差异。全弹由圆柱型弹体、双圆筒试尾翼装置、头部/尾部传爆管、双弹耳和相应装填系数的TNT装药等组成。弹体由弹头、弹尾、尾锥体、弹道环组成。弹头由铸钢铸成,弹道环焊在弹头外部,专门用来改善炸弹下落进入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该系列的四型炸弹的技术指标如下: 25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36千克,装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弹重473千克,装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长2.77米,弹体直径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弹重1448千克,装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长3.3米,弹体直径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840千克,装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弹外形启动阻力大,不适合高速作战飞机外挂,也不能用于低空、超低空轰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轰-6炸弹舱的容积。且只需加装适当的减速装置及开伞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即可构成适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轰炸的减速炸弹,从而扩大高阻航空炸弹的使用范围。 更先进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适用于高速飞机外挂投掷,轰-6并未装备。 核弹载机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图-1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图-16(5067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记二等功。周总理、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副师长李源一和领航员于福海等人。这架飞机曾经在轰炸航空兵某师服役,退役后被送往空军航空某校做教学设备。 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66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电子型轰-6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未有过公开报道。1969年,又装备了少量轰-6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该型号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为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 反舰型号 海军航空兵于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革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84年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85年通过鉴定。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保留了原有作战能力。装备了C-601(下图)、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轰-6D装备了245型雷达和自动领航火控装置,为此轰-6D取消了以往轰-6机头固定机炮,且雷达罩大于甲型的雷达罩。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千米。其自动领航火控系统具有自动领导航、导弹自动攻击和半自动常规轰炸三大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的大型军舰的RCS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比如“克列斯塔II”级RCS高达1000000平方米;我国051的RCS为35840平方米。随着我国掠海高亚音速反舰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轰-6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轰-6D全机共27个油箱,采用分组式向发动机供油,在飞机的油箱舱和发动机短舱内,装有高灵敏度的感温报警灭火系统,驾驶员可手动操纵灭火。油箱内充入惰性气体。D型装备了具有分别以惯导、指挥仪、自动驾驶仪、多普勒雷达、航向姿态系统交联构成的三种自动导航功能的导航系统。这种全自动导航系统精度高,保证了飞机按照预定的航线保持航迹平飞,按给定的坡度操纵飞机自动转弯、转动、改变航向等。新增的全天候自主式惯性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并以较高精度输出飞机的即时位置、姿态,通过计算后发出驾驶指令操纵飞机。其航向姿态指引系统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自动显示飞机的各种航向角、姿态角、偏流角、无线电台方位角和相对方位角,以及飞机在转弯时的角度、航道偏差等等。 轰-6D装备了自检测甚/超高频电台,具有多频段多功能的优点,并可预选20个波道。在主波道通信同时,能预设救生频率进行信号接收联络,也可自动应急发射呼救信号。通信系统中配备的短波电台、救生电台(每个乘员配备)和机内通话器等设备,可以保证在飞行中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地面之间中、近距离的指挥联络和远距离通信联络,机组能用机内通话器进行封闭式通话。D型气密舱增压和加温用的空气,由发动机压缩机供给的。仅有一台发动机工作时,也能保证供空气。如飞机座舱受损引起舱压降低,能手动调节气压。在低空飞行时座舱内自然通风,前后座舱均设有专门系统。为了防止结冰,在机翼、发动机、尾翼以及驾驶员座舱玻璃、领航员瞄准玻璃等部位均有电热或气热加温装置。该型号采用了WQJ-1型发动机起动机。目前轰-6D已经出口。 D型装备了弹舱投放/导弹外挂发射系统互联的联合火控系统,能自动搜索跟踪选择的攻击目标,测量、实时计算目标相对运动参数,以令指挥仪发出准确指令,实施对目标的自动攻击或轰炸任务。使用的主要武器为鹰击6号空舰导弹,出口称C-601。该弹1966年随空舰导弹“371工程”立项,当时名为“风雷一号”,由三院在海鹰2号反舰导弹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随后确定了由轰-6丁携带两枚鹰击6号的全作战系统方案,全系统主设计师为路史光同志。1979年,模拟试验顺利进行,ZJ-6指挥仪、自动驾驶仪和弹载773甲多普勒雷达相继进行对接试验,并成功进行了试射,当时发现773甲和机载773雷达相互干扰。1981年在遥测实弹打靶中取得四发四中的可喜成绩,飞行性能良好。1983年,鹰击6号获得国家科工委批准定型,并进行了部分指标调整。站长认为当时可能是针对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变化,加强了鹰击6号的低空突防性能。1986年C-601成功外销,在两伊战争中完成了多次实战任务。 C-601反舰导弹飞行速度约M0.9,采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达主动制导,射程约150千米,飞行速度M0.9,平飞高度50、70、100米;弹重2440千克,长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战斗部380千克,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弹体内有推进剂箱和氧化剂箱。 轰-6丁可在1000到9000米高度之间投放该弹。投放后导弹自由下落至850米高度,发动机点火,于500米高度改平;至预订射程时弹载多普勒导航雷达关机,末制导雷达开机捕获目标;随后导弹开始俯冲,命中后三个触发引信起爆战斗部,摧毁敌舰艇目标。 两发齐射间隔5~15秒,对于当时的舰艇来说,这一时间间隔足以导致舰空武器系统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拦截第二枚导弹。 后期改进 据称后期生产的轰-6甲(也可能是改进后的丙型)部分改造为轰-6F改进型,主要调整了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增加了惯导设备的控制显示部件和状态选择部件。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从而组成了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三种导航分系统,互相交联配合,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技术、卡尔曼滤波技术、多余度组合导航技术,导航功能强、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可以实施远距离自动导航、机动瞄准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低空激动突防。因此该改型具备了原距离、远海导航轰炸能力,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机头航炮,并采用了蓝灰色低可视性涂装。甚至有一架轰-6被用于提高隐身性的研究试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为改善轰-6的航程、发动机寿命等性能,西飞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进的轰-6I方案。这一方案非常大胆,采用四台英国“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FBC-1也采用了当时引进的“斯贝”涡扇发动机)代替原有的两台涡喷-8发动机。其中两台布置在原涡喷-8的位置,另外两台在机翼下吊挂。轰-6I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显著。但由于大量改进现有的轰-6成本太高,而且“斯贝”发动机的数量和后勤维护很成问题,轰-6I方案被放弃。 轰-6还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无人靶机母机和轰电-6电子战改型。 另外根据种种资料可以肯定,轰-6是我国几种空地导弹的载机。由于我国对空地导弹保密很严格,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匮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导弹的型号包括上游-2A(SY-2A)的改型。上游-2A是上游-2反舰导弹的改型,用涡喷发动机取代了上游-2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长度增加少许。上游-2A采用GPS+惯导+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其进气道装在弹体后上方,类似于美国AGM-86。据信上游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导引方式沿用上游-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据一些资料,该弹可能涂成黑色。另外外界传说的中国空地导弹还包括“红鸟”系列巡航导弹,载机同样是轰-6。未经证实的说法是,携带两枚空地导弹的是轰-6H型。某型导弹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采用电视制导头,将图象发回轰-6H,由武器控制员锁定目标。H型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此外在鹰击8反舰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据称编号为“空地8”的空地导弹,发射载机同样采用轰-6。但据称由于尚处于研制发展的阶段,使用不同空地导弹的载机实际上是不同的型号,在可使用的空地武器方面并不具备多少通用性。 轰-6 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于1969年以图-16改装完毕。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轰-6改型还包括轰油-6空中加油机,该机在翼下加装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ⅡD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加油。该型号取消了机头玻璃镶嵌结构的观察轰炸舱、尾炮等,尾部观察窗略有增大。该改型全机可载油37吨,输油18.5吨,约够6架歼-8D型机使用。对接操作通过仪表指引和目视控制。该型机的导航系统为两套惯性导航系统组成,互为备用,加装了两套塔康导航系统,用于加、受油机空中测距和对地近程导航、定向仪。加装航向姿态系统。机头装有气象雷达。通信系统增加了两套超短波单边带电台、两部保密电台和救生电台。电子对抗设备中增装了雷达告警设备和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为了实施夜间加油,在左右挂架两侧、左右起落架短舱内侧的尾锥内、后机务舱两侧各装了一个白光灯。加油吊舱也装有指示灯。 轰-6K轰炸机 轰-6K是最新的轰-6改型,是首个采用综合导航火控系统的轰-6改型。据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 1、可挂6枚KD88巡航导弹,内部弹仓全部改为燃油舱; D-30KP-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2、采用D-30KP-2型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俄罗斯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现称彼尔姆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最大推力为12.5吨,涵道比2.42:1,翻修寿命3000小时。D-30KP是前苏联时期研制的第一种大涵道比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特点是推力大、耗油率低、性能可靠。目前,中国空军伊尔-76运输机和轰-6K轰炸机装备的均是俄制D-30KP-2型发动机。推力增大30%,耗油量减少20%,加上内部弹仓全部改油舱,航程比原轰6增加30%,即作战半径在常规任务情况下为3X00-4X00千米,满足我空军对台东部目标打击要求。 3、换装新型火控雷达和搜索雷达,取消机头透明领航员舱和颌下停机坪上的国产轰-6型轰炸机 雷达,将原领航员舱改装为雷达设备舱。 4、加装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5、所有机炮炮塔全部取消,尾部无线电操作员舱取消,换装新型大功率电子干扰设备,保证突防安全。 6、载员4人,统一安排在机头,分2排,每排2人,分别为驾驶、副驾驶、电子战/通信官和领航/轰炸官,全部前向乘坐,安装独立弹射座椅。 7、重构航电系统,采用大屏幕LCD玻璃座舱,优化人机工程,操作大为简化。 研制轰-6K的背景是,为改变老轰-6腿短、弹少、看不远的问题,满足对台应急作战急需,满足打击台岛东部地区目标的急需,急需对轰-6大改,使其成为我军巡航导弹载机,满足对敌目标迂回远距打击需求,同时为加快研制进度,对轰6主体承力结构不做大改,只针对换发对进气道、尾喷做针对性重新设计和修形,对主翼和尾翼空气动力学匹配做适当调整,以满足发动机进气量增大,推力增大后对飞机影响。同时,根据近年来我国航空电子技术飞速发展,采用最新电子设备完全彻底替换了老轰-6电子设备,同时采用了电传操纵、隐身涂料等目前国内较成熟的技术对轰-6进行了改造。应该说,轰-6K的研制成功,是对近10年来我国航空制造业综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检阅,集中体现了我国航空电子、材料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其他老旧航空产品升级改造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在苏联,图-16历经多次改进,战斗力大大增强,出现了多种改型,值得我们借鉴。苏联的图-16的领航舱已被机头雷达舱替代。2004年,图波列夫公司和俄罗斯国防进出口公司表示,如果中国需要更新的轰炸机,图波列夫公司将很乐意向中国提供自己的产品。不过这种交易主老式轰-6轰炸机 要取决于两国政府间的意向和谈判,只有在政府间达成协议以后,图波列夫公司才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年的珠海航展上,图波列夫公司展出了图-22M3的模型。 直到21世纪,轰-6的炮塔仍在生产、研究和改进。站长认为,炮塔的重量,不如让给电子干扰设备等使用,但是由于涉及到配平的问题,大改似乎又并不划算。据称最新的轰-6H已经取消了一个炮塔。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