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b净值,债券基金有亏损案例吗?
即使是风险最低的纯债债基也同样有亏损的案例,所以几乎没有债券基金是保证不会发生亏损的。
债券基金根据风险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纯债债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而这三种都有可能出现亏损,下面我就在三种债基中各找一个案例给你做个分析。
纯债基金—只买债券就不会亏损吗?纯债基金,就是产品资产只能买债券的基金。那这种基金是不是就不会亏损呢?
想想这两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就可想而知。根据光大证券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1月5日,债券集中违约的现象较为严重,报告期内已有33个新增违约主体,为2014至今违约数量最多,违约余额最大的一年,而且数量和余额执较去年翻了好几倍。
如果基金买的债券发生违约后,就要等待相关机构对债权进行追偿,足额偿付的时间以及回收率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数据显示,违约债券的整体回收率(各个主体违约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0.37%,国企为55.13%,民企为24.18%。
也就是说如果纯债基金买的100万的一只债券违约了,国企类的债券平均能拿回55.13万,民企类的债券平均能拿回24.18万,单只债券分别亏损44.87%和75.82%。
虽然基金对于单只债券有持仓限制,但也不排除某些重仓债券出现违约,导致整只基金的净值出现大幅下滑,比如已经清盘的中融融丰纯债。
这是2016年成立的纯债债券基金,成立规模不到1亿,根据基金合同中投资范围的要求,该基金只能买债券,不能买权益类资产。
但这只基金重仓了一只债券14富贵鸟,净值占比达47.2%。而碰巧的是这只债券在2018年出现了违约,在复牌后的连续5个交易日中,暴跌超过90%。由于违约债券的价格暴跌,这使得中融纯债的净值出现了大幅下挫,18年1季度跌幅就达到了40.65%,2季度继续下跌12.5%。
最后整只基金亏损了50.1%,投资者损失惨重,最后因为规模不符合监管的要求,而被迫清盘了。所以别以为买了纯债就没事,这只债基给你来了个50%的亏损。因此我们买债券基金,是非常顾忌买到规模太小的基金,或者是新成立的但机构资金占比很高的债基的。这种债基可能都是机构资金帮忙凑合才能成立的,成立以后立马就会“出逃”,这会使得整只基金的规模大幅缩水。而规模太小的债基的流动性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般新发债券如果不是有好的管理人接手,个人都不建议买。
一级和二级债基—配置了股票资产,跌起来也不含糊一级和二级债券基金,区别就是在买债券的同时,一级债基有20%的额度可以参与新股申购(一级市场),二级债基由20%的额度可以投资股票交易(二级市场),因此得名叫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
比如诺安增利债券就是一只典型的一级债基,成立于2009年,规模现在只有0.66亿,成立之初可是有16亿,但是因为后面业绩太差,投资者都用脚投票了。
一级债基都会在合同的投资范围中对投资品种进行说明,比如诺安增利的基金合同中就写明:基金可以投资于增强类资产,主要为股票(包括新股申购)、权证等,而这一非债券类资产的投资 比例合计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
那既然80%的资产都投资于债券,而只有20%的资产是打新股的,应该风险也不高,那是不是不会发生亏损呢?当然不是的。
就以诺安增利为例,这只成立于2009年的债基应该说成立时间也不短了,但是论业绩确实真的没有什么亮点。
9年中,只有3年能够跑赢同类平均水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9年中,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2011年是负的,其余的年份都是正收益,而诺安增利却又4年是负收益的。
他的特点就是靠股市好的时候,把基金的收益坐上来,其余的年份几乎没什么太多的贡献,也就说在对80%的债权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几乎没有体现出来什么管理水平。
二级债基,就是80%的基金资产买债券的时候,由20%的资产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这种基金发生亏得概率是最大,对于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要求也最高,这里我们举一个比较好的例子,用来说明,即使是好的二级债基,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出现亏损。
比如易方达稳健收益,这是一只老基金,成立于2005年的9月,基金规模12亿,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58.89%,而且这只基金的主要收益都是由现任基金经理胡剑创造的,期间创造的收益为105.52%。
基金合同中的投资范围也明显约定:基金可以投资于股票,但股票等权益类品种不高于基金资产的 20%。而这20%应该说也是发挥二级债基收益能力最好的工具,易方达稳健收益应该说发挥的不错。
在胡剑管理的7年中,均取得了正收益,只有2年没有跑赢同类平均水平,但在牛市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收益增强能力,比如2014年和2015年,分别跑赢同类平均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部分一级和二级债基其实是具备长期的收益能力的,其实很合适进行资产配置。股债跷跷板的效应除了在2011年失灵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年份都是有效的。
那如果二级债基出现亏损又是个什么情况呢?亏损的幅度甚至会比一些股票基金更大。
比如下面这只华商双债丰利债券,成立于2014年,在2015年凭借33.3%的收益一举多得了当年的债券型收益季军,可谓是名噪一时。
但在2018年这只基金却栽了跟头,接连踩雷两只债券违约,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11凯迪债(112048)和15华信债分别公告不能如期兑付,要知道2018年1季度,凯迪债占其持仓的6.49%,而华信债更是占其持仓的24.18%。两只违约债券的价格出现暴跌,拖累整只基金的表现。
两个季度,基金的净值跌幅高达33.89%,高居债券基金榜首,同时全年的跌幅也超过了沪深300的25.31%,投资者损失惨重。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债券基金,都有可能出现亏损。尤其是国家在打破金融市场刚性兑付,去杠杆的背景之下,劣质的企业是必须要出清市场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债券,该退的就得退,不存在什么借壳和担保。这一点,我之前也提过,以后尽量避免炒低价股或者ST,可能炒着炒着,就真的退市了。
如何避免买到踩雷的债券基金?注意看基金公司的实力和基金的规模及管理。
1、看基金公司的固收实力
市场上有对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收益率进行汇总评分,根据不同的年限来成立多个榜单,但个人不认可这种方式。这对那种规模小、产品少的基金公司是明显有利的,我建议可以看看基金公司在债券类基金当中的规模进行选择。
根据2018年基金公司偏债主动型基金规模排名的榜单显示,第一名是博时,第二名是中银,第三名是招商,第四名是广发,第五名是农银汇理。这些榜单我觉得和他们的债基的整体实力是比较相符的。
除了博时这种靠着去年火热的短债推动规模快速上涨以外,中银、招商和广发都是债券基金当中的老手了。
比如中银,2017年中银旗下债基共赚钱44.16亿元,是当年公募基金中债基赚钱最多的公司;其固收投资能力一直得到市场和投资的认可,荣膺公募基金20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人”的称号,个人以前也很喜欢中银旗下的一些偏债型混合基金,风险和收益平衡能力非常出色。
因此,基金公司的固收投资能力是我们选择债券基金的首位,这类基金公司在债券市场上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懂得如何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收益。而不是为了出业绩,上规模去博业绩,博排名。要知道债券类的基金收益都是靠一点一滴去积累的,风险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2、看基金规模及管理人
选了好的基金公司以后,我们可以看看基金的规模和管理人。
对于新成立的债券基金,如果机构投资者占比比例过高,这种我们是要额外小心的,这种可能是找帮忙资金成立的,这种基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新基金成立后首次打开申赎,份额就会出现大幅流出,使得基金“收益”因赎回费的缘故净值出现飙涨。
所以一般规模小于10亿的债券新发基金我都不建议买的,而且一般有号召力的管理人和基金公司,也不可能管理一只规模这么小的债基。
至于基金管理人就不多说了,不是说新人的不买,而是小公司的新人我们根本没办法判断他的专业能力,也没有投研团队去保证,除非你想赌一把,不然我个人还是更愿意把钱放到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发行的老产品上面的。
综上所述,债券基金任何一个品种都是有可能出现亏得,这一点投资者是要注意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过去十几年的投资历史中,债券基金只有一年出现了平均负收益,其余年份都取得了正收益,这也是值得我们留意的信号。个人以为债券基金其实也有不少好的产品,随着利率的下降,个人认为债券市场还有不少的机会,债券基金也可以成为我们资产配置中的产品。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香港的股票为什么估值低?
香港股市整体估值明显低于A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指数上看,香港恒生指数当前市盈率为10.4倍,而沪深A股当前最新市盈率为19.82倍,比恒生指数高出90.57%。
再看看A股和H股两地上市的公司,A股较H股都有明显溢价,银行股溢价较小,但是像中芯国际、中信建投这样的公司,溢价就很大了,中芯国际港股只有29.4港元,A股有79元,中信建投港股只有12港元,A股有48元。
为什么港股估值这么低,香港的股票普遍比A股便宜呢?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权重影响不一香港恒生指数估值低,主要原因是香港股市里,中资银行股的权重很高,从港股市值排行来看,大市值的都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这些银行股,还有中国平安、友邦保险这些保险股,阿里巴巴和美团虽然市值也大,但这两个是近几年才上市的。
实际上香港有很多小市值的股票,很多市值不到0.1港元,这些都被称为仙股,这些公司市值很小,权重低,有些仙股的业绩不佳,市盈率也不低,但是按照权重来看,真正决定港股的还是内资银行股,而银行股的市盈率整体都很低,使得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看起来就很低了。
而A股中虽然大市值的也是银行居多,但A股体量巨大,除了银行股还有很多其他大市值的公司,不比如A股里有很多消费股,这些股票的估值水平都不低,还有很多科技股,估值水平更是远高市场平均水平,整体计算下来,虽然上证50的市盈率比较低,但沪深A股的市盈率水平则会被抬升。
第二,流动性因素A股的股票整体估值比港股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流动性因素。虽然说股市长期是由基本面决定,但影响股价涨跌的最核心因素还是资金,一只股票有钱买入它才会上涨,故而流动性是股价高低的重要因素,流动性充足就会推升股价,甚至出现泡沫,导致出现“流动性溢价”。
我们以7月21日为例,港股单日成交额为1617亿港元,换算成人民币为1453亿元,而7月21日沪市成交额为4888亿元,深市成交为6141亿元,合计单日成交1.1万亿元,成交额是港股总成交的7.57倍。
仅创业板在7月21日单日成交额就为2007.92亿元,而在7月14日创业板总成交额达到3238.25亿元,成交额比港股总成交额的2倍还要多,创业板的总市值为9.28万亿元,港股的总市值为41.8万亿元。
沪深A股总市值为73.9万亿元,单日成交额在1万亿元左右,成交与市值比例为1.35%,港股总市值为41.8万亿元,单日成交额在1500亿元左右,成交与市值比例为0.35%,这意味着A股具有更多流动性支撑,带来了明显的流动性溢价。
还不光如此,7月21日港股中的腾讯控股成交161.12亿港元,阿里巴巴成交115.01亿港元,这两只股票合计单日成交276.13亿港元,占全日港股总成交的17%。仅两只股票的成交额,就占了港股总成交的近2成,而港股一共有2551只股票,意味着其他股票能分到的资金很少,没有流动性支撑,很多股票就只能被边缘化,出现“流动性折价”。
第三,机制与投资者结构香港交易所成立时间很早,早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香港最早的证券交易可以追溯至1866年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891年成立。1914年,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
1947年,这两家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1969年以后相继成立了远东、金银、九龙三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股市进入“四会时代”。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
香港股市成立时间长,各种规则、机制都很成熟,与西方成熟的交易所较为接近,使得市场价值发现效率更高,如果股价出现过度泡沫就会进行修正,从而抑制估值提升空间。同时,香港股市是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有很多国际资金投资,主要由机构主导,大资金博弈的结果使得市场超额回报机会减少,估值更趋于合理。
而A股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上海股市从1990年12月开始,深圳股市从1991年4月开始。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虽然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多制度还不健全,比如说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们目前还要实行T+1交割制度,还在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主板还在实行核准制的发行制度......因为制度原因,使得A股价值发现效率相对较低,投机炒作较为盛行,部分股票价格远远于其内在价值。
同时,A股投资者结构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散户数量占比超过80%,而在港股则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散户投资追求暴富、寻求赚快钱,必然更加倾向于跟风炒作,在游资等大资金的推波助澜之下,很多垃圾股被大幅炒高,自然估值就大幅上升。
综上所述:由于权重影响不一、流动性差异、股市制度与投资者结构的差异,使得港股整体估值偏低,而A股估值则相对较高。不过随着近几年来,A股不断对外开放,沪深股通开通、A股纳入MSCI等指数,大量海外资金流入A股,而内资则通过港股通流入A股,两者的估值差异正在慢慢修复, 一些低估值优质港股在内资推动下出现大涨,而A股在国际资金的引导下,金融资源也开始向龙头优质公司集中。
银行的理财产品到底还能不能买?
答案是可以买的。但你必须要能看懂银行的理财产品内容,自己会选择理财产品才能买入。如果完全不懂或者年龄比较大,建议还是存大额存单或者定期存款。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也有可能损失所有本金的可能。
从2022年1月1号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就真正是自负盈亏了。自从银行打破刚兑后,过渡期到今年20211231号就到期了。银行的所有理财产品2022年都不再有保护期了,而且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由固收类改为净值型的了。净值型理财产品,我们看到的利率都是历史利率,不代表自己的产品收益,所以过去闭眼买入理财就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利率也不固定了,都是随机的。
那2022年如何买入理财产品呢?
1.先选择1-2个银行,然后在这1-2个银行的自己理财产品里面去选择产品。
银行选择太多,没那么多精力去研究。所以选择1-2个银行理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足够了。
2、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每个银行的理财产品众多,但不是所有的理财都适合自己。在买入银行的理财之前要先做风险评估,风险分为1-5级,对应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是1-5级,1级属于低风险类产品,2级属于较低风险,3级属于中级风险,4级就属于较高风险,5级就是高风险理财。如下图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做理财风险评估时风险承受能力是3级,如下图
所以我在银行app上能看到的理财都在1-3级的风险等级产品,4-5级的风险产品是看不到的。所以对于保守型的投资人来说,风险评估时尽量不要扩大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哦。
3.风险等级确定之后,就看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的方向去了哪里。
1-2级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资金去向如下图
1-2级的理财产品85%的资金是安全的,投资去向是大额存单,国债类,10%是投入股市打新,5%是买入了期货。所以大部分本金是有保证的,这就是1-2级风险的理财产品只有挣多挣少的原因,极少出现亏损本金的问题。如果选择低风险的理财,还能亏损,所以你确实不懂理财。建议买入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更靠谱。
如果买入4-5级风险的理财产品,就不如自己直接炒股炒基金好了。因为这个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银行也是拿你得钱去炒股炒基金,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你都得给银行交管理费。
总上所述,不炒股不炒基金不炒房的友友们,按上述说的去选择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然后买入,就是在2022年也一样可以买入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利率在4%-6%之间是合理的,超出这个范围就得多掂量掂量产品的风险哦。
如果是你,2022年是选择炒股,炒基金还是买银行理财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