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奇侠传,国游第一IP的垮掉
经典IP《仙剑奇侠传》今年动作频繁,但每次重现在公众视野,都争议不断。
4月15日,系列开山之作《仙剑奇侠传1》在Steam平台发售,包含《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及《仙剑奇侠传DOS版》两个版本。这两款二十多年前的旧作并未进行高清重制,也不包含任何新内容,只是粗暴地移植到了新平台。而在“仙剑”系列长年合作的发行平台“方块游戏”上,本就可以免费下载。

《仙剑奇侠传1》在steam平台发售
游戏厂商将旧作翻新出售的“炒冷饭”行为并不少见,《生化危机2重制版》、《最终幻想7重制版》都以最新技术全盘重做,即“remake”,大部分则是进行高清化处理,即“remaster”,只要质量合格,玩家都难逃“真香定律”。像《仙剑奇侠传》这样“炒都没炒就直接端上来”的,在游戏界罕有出现,不免落得“嘴上都是情怀,心里全是生意”的骂名。
“仙剑”不仅是一款游戏,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它的IP价值有目共睹。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发布的首份政府背景IP价值报告《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中,它是TOP20中4个游戏IP之一,其余3个分别是《王者荣耀》《梦幻西游》和《轩辕剑》。但2017年初代游戏的重制版《新仙剑奇侠传》上架Steam后,好评率仅为47%。

《梦幻西游》电脑版
越是经典的IP,观众越害怕它被毁掉。3月中旬,游戏版权方大宇资讯和制作方企鹅影视宣布,胡歌、刘亦菲版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将被翻拍,#仙剑奇侠传1翻拍#空降微博热搜首位,不过大部分留言均表示反感,评论区被“不要毁青春”、“没人演得了”的声音淹没。
从1995年诞生至今,“仙剑”已经发行8款单机游戏,授权开发及自研的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合计40多款,两部电视剧的豆瓣评分高达9.0和8.7。
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认为,从知名度、影响力和衍生产品数量看,曾经的“仙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游戏第一IP”。但在多年的“情怀消耗”后,它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第一IP”诞生记
27年前的夏天,制作人姚壮宪壮着胆子在台北电玩展上放出了《仙剑奇侠传》DEMO版,他发现现场人群在向自己的展台聚集,对大屏幕上的回合制游戏充满好奇。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手中作品未来的命运。
1995年DOS版的《仙剑奇侠传》在中国台湾发售,备好的1万份拷贝第一天迅速销售告罄,当天下午经销商们就给大宇资讯打电话要求赶紧备货。“这很恐怖。”姚壮宪回忆。

“台湾媒体很苛刻,各种攻击。却没有一家不报道我们,反而大写特写。”游戏引发了轰动,销售数量很快突破20万套,两年后移植到Windows95系统、配有简体中文的《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在大陆上市,正版销量逐渐上升到接近100万套。
盗版销量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每百万套正版至少对应2000万份盗版,也有不完全统计称《仙剑奇侠传1》盗版出货量数以亿计。姚壮宪由此被称作“中国单机游戏教父”、“姚仙”。
成为“姚仙”之前,姚壮宪的代表作品还有《大富翁》系列。游戏中角色“阿土仔”是他爱用的自称。他的童年在台湾东部的花莲乡下度过,那是一段完全与大自然相伴的日子,没有电视、游戏机等任何电子产品。对姚壮宪来说,“它们的剧情确实来自潜意识”,不论李逍遥还是阿土仔,都要从一文不名的乡下青年起家,经过漫长奋斗取得成就。

《大富翁》系列游戏
大学毕业前夕,姚壮宪决心从事游戏开发,彼时台湾游戏产业刚刚起步,不少公司靠卖国外盗版碟运转。他在一本宣传册上偶然看到了“大宇资讯”的公司简介,“自己研发自己销售,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合作伙伴吗?”充满自信的姚壮宪带上了一款游戏原型,直接按照地址登门拜访,原创理念的吻合让他顺利入职,《大富翁》的成功则奠定了他在公司的地位。
几年后,24岁的姚壮宪服完兵役回到公司,突然提出想做一款武侠RPG。当时大宇已经有了另一款知名游戏,即日后与“仙剑”并称为“国产三剑”的《轩辕剑》,分拨给姚壮宪的团队只有三个人,“一个音效,一个美工,再加一个我。”

《轩辕剑》游戏页面
这款游戏的原用名称叫“逍遥侠客行”,姚壮宪本想把历史、玄幻、武侠、巫蛊等元素尽数注入,过于庞杂反而无法推进。经过一年开发,老板询问游戏能否能发售,姚壮宪的回答是,“我要重做”。
一年的时间已经超出了当时大型游戏通常所需的制作时间,第二年压力陡增,姚壮宪做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调整:以仙侠为主,去掉历史成分,“把江湖武林之类的金庸色彩也淡化”。调整之后的《仙剑奇侠传》有了自己的特色,创造销量神话的同时,甚至对十年后产生了影响,造就了一部“仙侠剧鼻祖”。
游戏问世的第十年,唐人影视投拍的电视剧版《仙剑奇侠传》播出。同年的热门电视剧包括《京华烟云》《汉武大帝》《亮剑》《大宋提刑官》等,大多依托历史或小说改编,一部根据游戏改编的仙侠剧,让观众眼前一亮。
《仙剑奇侠传》先是在地方台创下了11.3%的收视率纪录,首轮上星播出后平均收视率3.8%,最高达4.9%,在那年的“百度风云榜十大电视剧”中位居第三。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部剧并非没有瑕疵,播出时也因为对游戏剧情大幅增加、改动,将游戏“宿命”的主题弱化而过分凸显爱情,招致玩家群体的不满。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口碑不断攀升,有21万人在豆瓣打出9.0高分,短评数量超过6万条。
电视剧版《仙剑奇侠传》的“封神”,也得益于其难以超越的选角和配乐。
制片方原本考虑过请林志颖、谢霆锋等港台明星来演男主角李逍遥,22岁的胡歌接到的是配角戏份。定妆现场他却被姚壮宪看中,“从人堆里一眼就挑出了他,又高又帅,看人贼贼的。”
剧组春节开机,胡歌带上古诗词集坐上了春运火车,在拥挤的车厢里研读剧本时,他没想到未来观众会给出“无胡歌,不仙剑”的评价。演完这部剧多年后,他在社交平台上说,“那个时候的眼神再也演不出来了”。
刘亦菲当年18岁,本已签约《神雕侠侣》,却被剧组软磨硬泡争取过来。制片人认为,那种与游戏角色相同的清纯与梦幻之美无人可以替代,“她就是赵灵儿”。
剧中还有24岁的安以轩,22岁的彭于晏,年龄最小的刘品言进组时还未满16岁,最好年月的灵动模样都留在了剧中,受到同样年轻的观众们热捧。
《仙剑奇侠传》里的每首歌曲都是神来之作。主题曲《杀破狼》,胡歌演唱的插曲《六月的雨》和《逍遥叹》,方文山作词、阿桑演唱的《一直很安静》,都和剧情紧密相连,赋予角色鲜明特征的同时,也在当年的大街小巷循环播放。
错过的20年,仙缘难再续
电视剧让《仙剑奇侠传》上升为国民级IP的背后,却是游戏系列的落寞。
初代作品取得市场成功后,续作就被很快提上日程,但姚壮宪与团队另一位骨干的分歧,却让《仙剑奇侠传2》的开发陷入了僵局。2000年时,姚壮宪主动向公司请缨,前往大陆开辟新市场,成立了子公司北京软星,主要精力用于《大富翁》,次年上海软星由核心成员之一张毅君牵头组建,负责《仙剑》系列。

《大富翁》游戏界面
《仙剑奇侠传2》开发到一半,台湾制作团队解散,姚壮宪又回到台北收拾残局,一直到2003年这代才得以发售。等了8年的粉丝们却发现,《仙剑2》居然只是款半成品。游戏后半程叙事脱节,玩法上也有赶工痕迹,系列风评跌至谷底,这代作品甚至不被认为是正统续作,电视剧改编时也直接绕开。
同年仅仅数个月后,上海软星出品的《仙剑3》挽回了一些口碑,但这年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让盗版变得完全不可控,单机市场蒙受了巨大冲击。与之相伴的是网游崛起,“国产三剑”的另一部作品《剑侠情缘》2002年就推出了网络版,2004年网易上线了《梦幻西游》,2005年《魔兽世界》在国内开启测试。
零付费门槛的网络游戏可以覆盖更多受众,手握“轩辕剑”和“仙剑奇侠传”两个大IP的大宇资讯在这场浪潮中几乎缺席。《仙剑奇侠传》最早的网游项目《仙剑online》2000年就立项了,近十年后才公测,风格、玩法早已经落后于市场主流。
某种意义上,授权开发电视剧正是扩大游戏IP影响力的无奈之举。在姚壮宪看来,“2003年开始,国内单机游戏市场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只能用授权来填补损失。”
2007年的《仙剑奇侠传4》终于凭借过硬质量,一周销量破20万,最终销量突破了百万,该成绩为国产单机游戏首次,本作的剧情也被无数玩家认为能与《仙剑1》并驾齐驱。《仙剑4》的上海签售会现场,有玩家为购买限量版排队等了13小时,盛况堪比日本的“国民级IP”《最终幻想》《勇者斗恶龙》。
但就在游戏发售同年,上海软星突然宣告解散,这也成为了仙剑系列下滑的标志。《仙剑4》中有个彩蛋,制作人张毅君化身为卡通形象的“工长君”,对玩家操控的角色诉说开发幕后的艰辛,“有天我也会成为过客离去”,但离去的速度让人始料未及。
张毅君随后创立了上海烛龙,制作了和老东家抗衡的《古剑奇谭》,初代steam版销量就超过了《仙剑4》、《仙剑5》、《仙剑5前传》的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