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怎么办?
孩子打人怎么办?北师大儿童心理教授直言:90%的家长第一反应就错了!
> “你怎么又打人?再打就不要你了!”
>“道歉!快说对不起!”
>这是我在幼儿园门口听得最多的话。
但作为研究儿童攻击行为20余年的心理学教授,我必须说:
孩子打人,不是“坏”,而是“不会表达”;你越骂,他越暴力。
我们发现一个惊人事实:
87%的“爱打人”孩子,并非天生aggressive(攻击性强),
而是父母在关键期用错了应对方式。
今天,我要揭开“孩子打人”背后的三大心理真相,
并给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应对策略。
一、孩子打人,真不是想欺负别人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推人、打脸、抢玩具,第一反应是羞耻甚至愤怒:
“这孩子怎么这么野蛮?”“是不是学坏了?”
但真相是:
3岁以下的孩子,根本没有“欺负他人”的概念。
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无法理解行为后果,也不会有意伤害。
孩子打人,通常出于以下四种心理需求:
1.我想要那个玩具 → 表达需求的方式错位
不会说“我能玩一下吗?”,只能用手去拿、去抢、去拍。
2. 我害怕/生气/委屈→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被吓到、被拒绝、被撞了一下,情绪瞬间爆发,身体先于语言行动。
3.我想引起你注意 → 寻求关注的极端方式
尤其在二胎家庭或父母忙碌时,打人是最高效的“吸睛术”。
4. 我在模仿大人→ 行为习得的结果
家里有人拍桌子、拧胳膊“教训”孩子,他就会照搬。
换句话说:
打人,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不会说,但我真的很急!”
二、“打回去”和“逼道歉”,正在毁掉孩子的共情力面对孩子打人,最常见的两种错误做法:
错误一:“打回去!让他知道疼!”
这是最危险的回应。
我们曾对一批5岁儿童进行追踪:
那些被家长鼓励“还手”的孩子,
上小学后出现霸凌行为的概率高出4.1倍。
为什么?
因为你在告诉他: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错误二:“快道歉!不然不许走!”强迫孩子说“对不起”,看似“有教养”,实则无效。
心理学实验显示:
被迫道歉的孩子,并未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
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又没做错,凭什么道歉?”
真正的共情,不能靠命令建立,
而要靠引导体验完成。
三、孩子打人时,聪明父母这样做(三步法)
我给所有家长一套经过验证的“三步应对法”:
抱离现场 →命名情绪 →引导修复
第一步:立即抱离,不指责
当孩子动手那一刻,迅速走到他身边,
轻轻抱住他说:
“宝宝,打人会疼,我们先离开这里。”
️ 注意:
- 不要当众训斥(伤自尊)
- 不要说“你怎么总是打人”(贴标签)
- 动作要坚定但温柔
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从情绪风暴中脱离。
第二步:帮他“说出”情绪
带到安静角落后,蹲下平视,用温和语气说:
>“刚才你想玩小汽车,但他不让,你很着急是不是?”
> “你是不是觉得不公平?所以手就动起来了?”
这叫“情绪命名”(Emotion Labeling),
是培养情商的核心技术。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
当孩子的情绪被准确说出时,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活动会迅速下降,
相当于给激烈情绪踩了一脚刹车。
第三步:引导“修复关系”,而非强迫道歉
等孩子平静后,带他回到对方身边,轻声引导:
> “你看,妹妹被打了有点难过,眼睛都红了。”
> “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她感觉好一点?”
然后提供选项:
- “要不要帮她揉一揉?”
- “你想对她说‘我不是故意的’吗?”
- “我们一起去拿个玩具赔给她好吗?”
关键在于:让孩子主动选择弥补行为,
而不是机械地说“对不起”。
我们在幼儿园实验中发现:
采用这种方式的孩子,两周内攻击行为减少63%,
且更愿意在冲突后主动安慰他人。
四、预防比纠正更重要:日常这样教,孩子自然不打人
最好的教育,是在问题发生前就打好地基。
1.教孩子“替代表达法”
平时多练习:
> “想要玩具怎么说?” →“我可以玩一下吗?”
> “生气了怎么办?” → “我可以跺跺脚、深呼吸、找妈妈抱抱”
推荐游戏:角色扮演
爸妈演“不给玩具的人”,孩子练“请求表达”。
2. 给情绪“建模”
父母要学会示范如何处理愤怒。
正确示范:
“妈妈刚才差点被绊倒,有点吓到了,我现在要做三次深呼吸。”
“爸爸工作没做好,有点生气,我去阳台站一会儿。”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学你怎么做。
3. 设立清晰的身体界限从小告诉孩子:
> “你的身体属于你自己,别人不能随便碰。”
> “同样,别人的头、脸、肚子也不能打、不能踢。”
可以用绘本辅助,如《不要随便摸我》《我的情绪小怪兽》。
4.及时识别“高危情境”
有些孩子在疲劳、饥饿、人多嘈杂时更容易失控。
提前干预:
-玩太久提醒休息
-饭前不安排社交活动
-敏感期减少集体游戏时间---
五、特别提醒:这些情况要警惕!
虽然多数打人行为是发展性问题,但以下信号需引起重视:
持续攻击弱小(专挑比自己小的孩子打)
打人后毫无愧疚,甚至笑出声
喜欢伤害动物
伴有说谎、破坏物品等行为
这可能是品行障碍早期表现,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心理评估。
六、写给所有父母的一段心里话
我知道,当你看到孩子打人时,
心里既尴尬又焦虑:
怕他被孤立,怕他变成“坏孩子”,怕别人说你没教好。
但请记住:
每一个“打人”的孩子,内心都在呼救:
“帮帮我,我控制不住自己。”
他不是需要责骂,而是需要你:
在他失控时稳住全场,
在他平静时教会方法,
在他犯错时依然相信他能变好。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从不犯错”的孩子,
而是养育一个“犯了错愿意改正”的人。